) (31)蒋竹庄编:《杨墨哲学》,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28年版,第31页。

外则忘人之过,各当其可,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,然后合道矣。如太虚包涵万物,应接感通,各止其所。

航天新征程|激情奋进

孙氏以心为本,必然以道为标举。盖必一家之人而皆贞,而后可以定天下。又必有欲寡过而未能之心,然后检点精密,而事心工夫自然日改月化,可至于无过。孙应鳌对政和势的关切,在理论上有对王阳明以知行合一为内在维度的觉民行道思想的突破,但在实践上并没有比王阳明走得更远。因为人生活于社会,离不开家庭这个与个体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单元。

孙应鳌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富有实践性的,其在现实的层面再次论述了其以心、学、政为内核的治理思想内涵。所以,无欲之学也是一种合天、自然之学。儘管此種孝德一立,萬善必從的理念,事實上並不具有必然的效力,因爲仁性的生發說到底仍是一種理論的假設,加之其推廣不得不受環境條件的諸般制約。

楊東明則顯然不同意仁之生理衹停留在精神的層面,而申明廣仁必須有物質的施與。公等饒於貲產,定自仁根中昌達,非偶爾也。及其感動,則中節者爲善,不中節者爲不善也。因而,孝雖然有順的品格,其實質仍然是愛,儘管此愛是個別而非一般,但它既有仁性之根,其發現或推廣到一般的泛愛或博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。

東漢鄭玄(127-200)註此語爲言人兼此氣性純也。五行,謂水火木金土耳,各一其性,則爲仁義禮智信之理,而五行各專其一,人則兼備此性而無不善。

航天新征程|激情奋进

楊東明勸導說,考量利益應當從大處著眼,富人的糧食累積太多以至腐朽,本來已嫌無用。(31)[明]楊東明:曹縣社倉序,《山居功課》,頁1—2。⑥⑦⑧[宋]黎靖德編:《朱子語類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6),第2387、2526、472頁。古人父母乾坤,胞與民物,疲癃殘疾,鰥寡孤獨,皆爲兄弟顛連而無告,是合天下人本同一體也。

衹是說得有詳略,有急緩,衹是這一個物事。作爲陽明後學,楊東明正是由此去踐行的,使得他的生生仁學也帶上了十分不忍的特色。人惟間以爾我,身外即爲胡越。烏反哺,羊跪乳,物類且然,人顧可出禽獸下哉?(36)人們觀察到烏反哺,羊跪乳等動物本能行爲,並將其提升至道德層面,以證明孝親的善行在天地間普遍存在。

不過,楊東明雖然接過了陸王心學的養心和先立乎其大說,但他並不贊同寡欲的主張。故《易》曰:元者,善之長也。

航天新征程|激情奋进

至於仁自身則是從己立推至立人、達人並能夠就近做起。其文稱: 夫天地以生物爲心,天地之仁也。

他說: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,雖彌漫周遍,無處不是,然其流行發生,亦衹有個漸,所以生生不息。孝道在傳統儒學一直是中心的課題,理學家承接了孝悌的觀念並如前述有深刻的探討,但從宋儒到明儒,更強調的是內在仁性的生發和推廣。今宜推廣吾仁,益培生生之理,其即以廣仁名會,庶幾顧名而思義乎。當然,人際、人物間的親疏遠近已形成了差等的關係,但從最終境界的實現來說,愛之先後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。② 從人心去看天地之心,就其周流普遍而無處不發生作用來說,凸顯的是它作爲本體的地位。即衹要根依於內在的性理(仁理),愛就具有了扎實的基礎並源源不斷地湧出。

由此來理解朱熹的故仁衹主愛而言⑩,就不但可知仁之主愛的性質,而且可以體會到其所承載的深厚宇宙論底蘊和氣勢。宋代朱熹(1130-1200)認定天地之德爲理,陰陽之交,鬼神之會則均屬於氣,並將周敦頤(1017-1073)、張載(1020-1077)的五行和氣化說整合進來。

(26) 萬物一氣,天下一家,這不是空洞的說教,而是必須通過先王切切實實的善政去實現。进入专题: 博爱 杨东明 。

至於《禮記·禮運》的人者,天地之心也,則在說明由人來實現的天地間生意的普遍周流。(17)[明]楊東明:東陽春元湛如·又二,《山居功課》(河南新鄉圖書館藏,明萬曆四十年刊本,1612),頁19左。

孟子當年以舜爲範例講善與人同,其中貫穿的是舜捨己從人的無私之愛,朱熹將其解釋爲公天下之善而不爲私也(38)。理學之所以比傳統儒學的博愛論述更有普遍價值,正是建立在這一裏面仁性的基礎之上。不過,耆碩的認識其實存在問題,因爲他們是從克己復禮爲仁的克除私欲的角度來看待廣仁的,所以注重的是顏回(前521-前481)心與仁合的精神境界,而不在救濟贍養的物質關懷。君臣也,夫婦也,朋友也,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,莫不實有以親之,以達吾一體之仁,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,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矣。

親吾之兄,以及人之兄,以及天下人之兄,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、人之兄與天下人之兄而爲一體矣。(21) 先前張栻、朱熹的仁說,主要在討論自天地生物之心而下的四德與仁性愛情等說,又尤爲關注仁與愛之關係,並不多留意仁者生也的問題。

②[宋]張栻:桂陽軍學記,《張栻集》(長沙:嶽麓書社,2010),鄧洪波校點,第564頁。公等不見穀種乎?夫穀種,藐焉一粒而已,胡然而萌芽,胡然而長茂,胡然而吐華、結實,仁爲之也。

對此情形,一方面要承認它就是感性的現實,完全忽略它而不予考慮是不對的。最終促使明神宗下令賑濟[劉如仲:從〈饑民圖說〉看河南水災,《史學月刊》4(1982):30—32]。

他說: 夫人雖萬有不齊,實天地一氣所生。性中衹有個仁義禮智,曷嘗有孝弟來。與其積於無用之地,孰若推而廣之,以濟人之急,並以成吾之仁哉?(32)他前面講存仁全仁,主要立足於性命主體的存仁存生和贊天地化育的積極參與,但這衹是一般原則,人要真正成仁,還需落實到物質上扶危濟困的實踐。而在人卻有所不同,因爲人有意識,他可以存仁,也可以戕仁。

這便是有生生之根支持的仁愛的現實。奠基於生生仁心油然不容己的前提,從孝順父母到親民愛物,從仁體流行到天下一體,既是理論的推衍,也是楊東明呼喚同善身體力行的真實寫照。

他呼籲與民同樂,但同樂不如叫同善——行善可以帶來人間最大的快樂。在這裏,心學存養本心、先立乎其大的工夫和仁者與天地萬物爲一體的境界已被整合爲一體。

在他看來,理屬於氣之運行的條理,體現在動靜往來、生長收藏的規律變化而不紊。(40)儒家自始堅守的孝道與理學家強調的天地萬物一體和民胞物與,在楊東明的同善事業中整合了起來。
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20:27:53

本文链接: http://e5651.scrbblr.org/eca/2721.html